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
Transitional Justice and Collective Memory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汪宏倫 
課號
Soc7137 
課程識別碼
325 M73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8,9,10(15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教室:中研院社會所904室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3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轉型正義」是當前台灣社會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話題,但對於轉型正義的概念、內涵與實作,仍存在不少爭議。過去對轉型正義的討論,大多集中在法律、政治、歷史等學科領域,社會學對轉型正義的理解與討論,相對來說卻頗為稀少。事實上,轉型正義所牽涉到的議題,往往比一般大眾所理解的複雜許多。本課程將從社會學,尤其是歷史社會學的角度,探討轉型正義所涉及的主要問題。課程依主題分為四大部分,第一部分先帶領學生理解各種形式的暴力,包括微觀暴力、國家暴力、組織化暴力等,探討其社會學成因及後果。第二部分將探討集體記憶與歷史責任,包括暴力所造成的迫害、創傷,以及道歉、補償、懺悔的政治等。第三部分則探討轉型正義的概念內涵及實作經驗的流變,並以台灣的現實個案為例,檢討轉型正義背後涉及的各種問題與爭議。第四部分集中在和平與和解研究,從不同的案例探討後衝突或後暴力的社會如何達成和解,尤其著重社會學如何能貢獻於和解與和平研究。

(注意事項:本課程上課地點在中研院社會所904室,同學可利用臺大/中研院學術交流專車往返,班表參見:https://jpoas.ntu.edu.tw/?page_id=297) 

課程目標
1. 幫助學生從課程中理解轉型正義相關議題的具體內容與複雜性。
2. 從歷史社會學的觀點,理解轉型正義問題如何出現、及其背後涉及到的各種結構性因素。
3. 分析暴力、集體記憶與轉型正義之間的互動與關聯。
4. 學習如何從社會學的分析視角,探討和平/和解的可能性,並應用到實務操作上。 
課程要求
1. 本課程將以討論課的方式進行。上課學生每週必須輪流在課堂上,對當週指定教材作口頭報告(以兩人一組為原則)。
2. 未輪值報告的同學,需針對當週的讀物撰寫一頁備忘(Memo),備忘之內容必須包含:(1)讀後之心得感想,(2)至少提出一個問題。字數不拘,但長度請勿超過一頁。Memo請在上課之前繳交上傳。
3. 修課學生需於學期終了時,選擇:(1)撰寫期末報告,或是(2)參加期末考(限大學部學生)。期末報告之內容,可以是針對上課之教材文獻內容,做綜合性的批評與討論,也可以是針對某一現實案例或現象,根據相關的文獻與概念進行分析。期末考將於第十六週於課堂內舉行。
4. 評分方式:課堂報告與討論60%,期末報告(或期末考)40%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待補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02/23  導論——介紹課程內容與修課要求、評分標準
無指定閱讀 
第2週
03/02  暴力的社會學分析(一)微觀層次的暴力
 
第3週
03/09  暴力的社會學分析(二)民主的陰暗面與種族清洗
 
第4週
03/16  暴力的社會學分析(三)民族國家與暴力
 
第5週
03/23  集體記憶(一)集體記憶與歷史責任
 
第6週
03/30  集體記憶(二)創傷記憶與文化建構
 
第7週
04/06  集體記憶(三)道歉、懺悔與修復的政治
 
第8週
04/13  轉型正義(一)轉型正義的界定與內涵
 
第9週
04/20  轉型正義(二)轉型正義的概念與實作演變
 
第10週
04/27  轉型正義(三)轉型正義在台灣-I
 
第11週
05/04  轉型正義(四)轉型正義在台灣-II
 
第12週
05/11  轉型正義(五)批判性的回顧與展望
 
第13週
05/18  和平與和解(一)——轉化式正義與社會學習過程
 
第14週
05/25  影片賞析(TBA) 
第15週
06/01  和平與和解(二)——公民修復與持續性對話
 
第16週
06/08  期末考